2025年9月5日,“中俄文学和戏剧对话会:以版权为视角”在莫斯科契诃夫故居纪念馆成功举办。该对话会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达尔国立俄罗斯文学史博物馆和俄罗斯翻译学院联合主办。本次活动汇聚中俄两国多位作家、剧作家、翻译家、诗人、出版人,围绕中俄文化年框架下两国文学和戏剧版权贸易的合作成果,版权保护与版权贸易推动文明互鉴的作用,以及文学、戏剧进一步深化合作前景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有效推动了两国文学艺术的相互理解与版权实务的深入合作。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总干事张洪波和达尔国立俄罗斯文学史博物馆副馆长帕威尔.福金出席对话会并致辞。
中国作家、散文家、中国作协会员、山西太原市作协副主席、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文著协理事蒋殊在会上分享了其以抗日战争及“太行精神”为背景的系列创作。她专注于书写被历史忽略的普通战斗英雄,如抗战老兵、民兵、孩童和“太行奶娘”。“太行奶娘”——这些女性在战时毅然承担起哺育八路军后代的责任,甚至为保护革命者子女牺牲自己的骨肉。蒋殊谈到,自接触这些真实人物后,她深刻意识到文学创作负有沉甸甸的责任,其作品《红星杨》从儿童视角展开叙事,已被改编为广播剧和多种话剧,并配有原创主题歌,实现了从文字到多元艺术形式的成功转化。她希望这些故事能通过翻译被俄罗斯乃至全球读者看到。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协副主席、辽宁文学馆馆长、文著协理事薛涛则从自身创作历程出发,谈及俄罗斯文学对他的深远影响。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创作启发了他的文学道路。他幽默地分享了自己对契诃夫笔下人物和俄国文化的理解,并提出“对作家友好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薛涛目前有多部作品被译介至十多个国家,他同样表达了对作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期待。两位作家也分享了他们的作品经过版权授权开发和版权贸易向公众传播的多种形式。
长期旅居俄罗斯的资深翻译家白嗣宏回顾了自己数十年来译介俄罗斯戏剧的丰富经验。早年曾留学苏联的他强调,剧本翻译必须使用活生生的“舞台语言”,以保障演员口述流畅和角色形象立体。由他翻译的契诃夫、万比洛夫、阿尔布卓夫等多位苏联剧作家的作品《老式喜剧》《长子》《我可怜的马拉特》由文著协授权,至今仍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等院团连年排演,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白嗣宏认为,俄罗斯文学中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是其超越时代的魅力所在,而当前中俄在人文领域的再发现与再对话,更具新的时代意义。
俄罗斯作家、剧作家、诗人、俄罗斯“金面具奖”和“安德烈·别雷奖”获得者德米特里·达尼洛夫分享了自己与戏剧结缘的独特经历。他原本从事自然科学工作,四十岁后开始写作,其话剧《波多利斯克人》在戏剧比赛中获奖,由此获得业界关注,至今已有七部作品在全球上演。他风趣地表示,“戏剧界在我最不经意时接受了我”,并深切表达了对作品被译成中文、与中国读者见面的热切期望。他回忆起参加北京书展及访问中国的经历,盛赞中方合作伙伴的专业与热情,并强调文化交流对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重要作用。
俄罗斯儿童文学作家、“阿·托尔斯泰奖”和“亚斯纳亚·波良纳奖”获得者尤里·涅奇博连科回顾了多次访问中国的经历,并且重点分享了其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他的儿童文学作品《笑与哨》列入“中俄互译出版项目”,同时他认为,戏剧不仅反应社会时代的生活,更揭示了社会发展转折时期的历史沿革与人们情感体验的思考。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代表介绍了中俄教育出版合作成果,包括汉语教材进入俄罗斯联邦采购清单,以及刘慈欣《球状闪电》《三体》、雷米《心理罪》等中国文学作品在俄出版发行情况。俄方汉学家和出版界代表也回应了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科幻及现实主义题材的浓厚兴趣,希望进一步拓展合作出版与版权引进。
在中俄文化年框架下,本次活动在莫斯科契诃夫故居纪念馆这一充满文学记忆的场所举办,别具象征意义。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在会场展示了多部中俄互译出版成果和紧急赶制的《中国文学精品书目》与《中国戏剧精品剧目》,向俄方赠送了不同时期的契诃夫作品中文译本。与会各方一致认为,以版权合作为机制性支撑,深化文学翻译、戏剧改编与人员交流,是中俄文化交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此次对话会不仅为两国创作者和出版人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也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中俄文明互鉴不断走向深入。
出席本次对话会的还有俄罗斯翻译学院执行院长叶甫盖尼·列兹尼钦珂、俄罗斯儿童基金会主席德米特里·利哈诺夫、契诃夫故居纪念馆馆长欧内斯特·奥尔洛夫,以及来自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中国和现代亚洲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对话会由张洪波和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玛莉娅·谢梅纽克共同主持。

以下是契诃夫故居赠书书单 中文版

|